香港浸会大学MBA(中国)校友会

泛珠三角合作与发展前景论坛

广州 200473

 

 

泛珠三角经济整合:趋向、机遇与挑战

 

曾澍基

香港浸会大学经济系教授

(www.hkbu.edu.hk/~sktsang)

 

 

(I) 引言

 

今天,我很高兴有机会参加香港浸会大学MBA(中国)校友会的第一次全体会员大会;更荣幸的是可以作为泛珠三角合作与发展前景论坛的讲者之一。

 

去年内地跟港澳特区制订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(CEPA),以及今年不久之前签署92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》,都属不同层次的、由政府启动的经济整合,主要目的是减低经贸易往来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,加强各个领域的区域性协作,便利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市场流动。

 

浸大中国MBA课程本身,就是香港与泛珠三角以至其它地区教育资源交流的一种表现。从发展的角度来看,华南地域的经济整合,如同经济的全球化,是符合历史的大趋势的。9个省区和港澳两个特区的经济,各具特色,地理面积占全国5分之1生产总值(不包括港澳)占全国的3分之1,列世界头20位内。更且,一般而言,从基建、运输、能源、生产到服务,可发挥的互补性颇强。区域性协作搞得好的话,无疑会迖至共羸的局面,促进各方的发展。

 

 

(II) 5个方面的看法

 

区域经济合作是个大的研究课题,今天我想就5个方面,提出一些粗浅的观察及意见,请各位指正:

 

(1)   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性经济整合是历史趋势,但非不可逆转,也不是保证成功的魔术公式。

(2)    泛珠三角是中国经济组合的一个环节,亦是全经济的一个环节,因此须同时考虑内部提升与外在伸延。

(3)    以泛珠三角总体的实况来看,整合程度相对地低而且不平均,如何加强发挥互补、促进资源转移和产业转型都是关键。

(4)    泛珠三角区域之内,要解决成员间的合作、竞争与定位问题,整理好各个群聚及腹地的层次和结构。

(5)    中短期而言,区域内硬件与软件的建设应是首要任务。

 

 

(III)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性经济整合

 

世界经贸过去200年呈现了两个大的长波。19世纪下半叶,全球总进出口对总产值的比率迅速上升,从低于10%增至1913年的超过20%。但是,其后因为战争、黄金本位制崩溃、各国趋于保护主义等因素,比率反过来下降至10%的水平。一直要到1970年代,比率才再超越1910年代的高峰,近年更有所加速,攀越了30%。换言之,经济全球化并非一种直线的趋势,而是呈现了波动的形式;所以,任何经济的发展,都不应把前景完全押在外部资源和需求上。

 

不过,经济全球化之下,区域性的经济融合又是另一明显的现象。世界贸易组织(WTO)的数据显示,区域贸易协(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---RTAs)是新兴的潮流:超过250个已经成立,170个以上的协议正在执行,而其中有130个是过往十年才订立的。 更且,绝大多数的WTO成员都属一个或以上的区域贸易协定的签订者(有些甚至参与了多于20个的RTAs)

 

WTO把内地与港澳的CEPA列作自由贸易协定(free trade agreements--FTAs),由GATT的第24条款等有关规则所调理。自由贸易协定是RTAs的一大类(另一大类是关税同盟(customs unions),例如欧洲共同市场)

 

共实,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》是在一国两制和CEPA架构内进行的香港及澳门又各是独立关税区,中短期来看,两地不易跟大陆或泛珠三角完全统一市场,对外统一关税(CCT),或建立所谓单一行政文件”(Single Administrative Document --SAD)此外,统一市场并不等如经济统一,欧洲在搞了共同市场之后,更推行经济及货币同盟(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--- EMU);欧盟最近扩大了的25个成员国之内,己有12个取消了本国货币,改而采用欧元。欧盟的最终目标,亦表明是全面性的政治统一。

 

但是,中国的发展步骤,不必完全抄袭外国。《框架协议》提出了十大合作领域:(一)基础设施; (二)产业与投资;(三)商务与贸易;(四)旅游;(五)农业;(六)劳务;(七)科教文化;(八)信息化建设;(九)环境保护;(十)卫生防疫,其中不少是以项目合作(project-based cooperation)为主,而非斤斤计较制度和程序的正式自由化”(formal liberalisation)。另方面,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》的合作原则,己订明各方本着发展的共同愿望自愿参加泛珠三角区域合作,并在作框架中享有发展的平等地位和权利。香港、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及其余协议各方有权根据法律、政策和需要,参与本协议全部或部分的合作项目

 

换言之,《框架协议》的弹性很大。按照中国以至泛珠三角的实际情况,而且作为区域整合的第一步,我认为这是十分明智的做法。

 

 

(IV) 泛珠三角作为经济环节:内部提升与外在伸延

 

上面说过,区域经济整合是个潮流,RTAs的数目比WTO的成员数目还要多。要留意的是,它只是发展新阶段的起点,而非成功的保证。区域经济整合有内部提升与外在伸延两个方面。一般而言,内部提升往往是比较受重视的,例如欧盟、北美自由贸易区(NAFTA)等。

 

有些论者认为,中国发展的特点是:先开放、后改革。中国经济的外向型态和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程度,除了因为世界经济形势,以及开放政策成功之外,还跟国内的行政经济壁垒和障碍重重,有密切的关系。中国总进出口对GDP的比率,由1980年的12.6%, 上升至1995年的40.2%,而2003年达到60%,差不多是世界平均的一倍(其中当然有汇率、购买力平价的估算、跟加工重复计算等问题---但数字的趋势却难以忽视),也高于美国、日本、印度等20%上下的水平。广东省总进出口对GDP的比率就更加厉害,去年超过了170%。相对而言,撇开非常外向型的港澳特区,其它省区除福建外的比率都很低,一般10%还不到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,本质上应属大陆型经济,促进内源经济可能是更基本的策略。不过,中国的经济区域,无论是珠三角、长三角、或者是环渤海经济区的协作程度,离开真正的一体化还有很大的距离。行政区域的各种框框,令到经济区域的形成倍加困难;而区域内的产业往往出现同构化以至低效率的竞争。国内的三个最大的城市群,全都位于东部沿海,也引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。无论如何,经过东亚金融危机的教训,以及国内情势的变化,最近几年,中国的增长主要倚靠内需扩张。这为未来的发展策略提供了有用的参考。

 

整体来看,CEPA之内的泛珠三角设计,似乎比较外向,内部市场的开拓和内部资源的提升反而面对一定的困难。广东的珠三角经济联系颇为紧密,各个城市之间有竞争也有分工;但泛珠三角就不同,省区不但经济发展水平差别颇大,而且经济联系亦不紧密。故此,泛珠三角必须考虑内部的巩固和互动。

 

单就狭义的珠三角而言,跟香港(这个非常外向的经济体系)同向以及同构化,未必是最优的选择;虽然短期来说,招外商、引外资比培育发展本地企业,往往效益更高,收效更快,但长期始终有后继力的问题。当然,大家都留意到,广东最近10年对前店后厂的反思,以至在拓展工业、提升科技方面的成果,是令人触目的。

 

我这样说,完全不是想否定泛珠三角的外向性。正如很多人士都指出,泛珠三角经济区的一个显着特点,是它涵盖了香港和澳门两个外向型的独立关税区,它无疑可以通过港澳,进一步的扩展与世界(包括英语和葡语世界)的连系,而广西、海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及福建,也会帮助促进泛珠三角跟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。我的意思是,泛珠三角需要平衡内联和外延的发展。

 

 

(V) 泛珠三角内的矛盾和互补

 

表面上,泛珠三角的设计有一定的矛盾。广东的珠三角空间相对狭小,资源并不丰富,成本不断上升,可持续的发展后劲是个隐忧;而香港受到以往经济泡沬爆破的后遗症所困扰,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,至今对发展的路向和策略仍有争论。另一方面,泛珠三角地理上却很分散,交通不便,物流未畅,成员之间大部分缺乏紧密连系的传统。故此,要有成效地整合9个省区和港澳特区的经济,需要不断的投入、努力及协调。

 

但刚巧是这样,泛珠三角区内经济互补的潜质是颇高的。在未来的发展过程里,中西省区的剩余劳动力与资源(包括能源)可以向东边流动;反过来,沿海城市应该向内陆转移部分产业,扩大腹地,以及促进自身的经济转型。要增强内联,自然须理顺地理、行政和经济划分的复杂关系,减少行政与经济障碍,方便资源流动,从而提高经济整合。

 

 

(VI) 合作、竞争与定位:群聚及腹地的层次和结构

 

泛珠三角如何整合是个大课题。它不仅是宏观的任务,同时也是微观管理的挑战。我深信,浸会大学MBA(中国)的校友们一定会在各方面作杰出的贡献。

 

任何经济区域之内,可能有多于一个的发展中心(所谓群聚---clusters)、也会有不同的腹地(hinterlands)。而且,中心大概分成层次,腹地也将扮演不同的功能和作用。谁是龙头?香港还是广州?谁是龙尾?谁是附庸?在中国经济以至世界经济的波动式的发展中,这些看来都不是最关键的问题。反正,中国可以划成8个甚至更多的大经济区,怎应划法也无可避免牵涉某种程度的随意性。例如四川或重庆,应该属于泛珠三角还是泛长三角?还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成员呢?说到底,概念性的区域化意义并不大。此外,在经济急速变化的代,所谓中心与腹地之间的关系,已不再是简单的支配跟附从,而应该是由优化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合作所带动的联系。

 

不过,正如我针对香港经济发展策略所经常强调,对任何区域经济的参与成员来说,提高跨境的资源流动很大程度上是高风险、高回报的一着。我曾经用资源流动论本地优势论来比较两种分别的取向。CEPA等措施令香港跟中国大陆进一步经济融合,但如同经济全球化一样,增强资源和产出流动是把双刃劔,既是祝福,亦是诅咒

 

经济体系开放边境、解除障碍之后,资源(特别是优质的资源)可以净流入,又可以净流出。竞争中的区域及城市必须提升本地优势,才能保得住或者吸引更多的优质要素。故此,作为区域经济体系的成员,打开大门时,倒要问一问:自己的实力与决心,是否足够促进本地优势,利己利人?本身的经济能不能扮演群聚的角色?还是作为辐射带有用的一员?或者是承接辐射,进行错位竞争的后花园” (例如昆山相对于上海;镇江相对于南京)?否则,可能就要防止边缘化、空洞化?

 

 

(VII) 首要任务:硬件与软件的建设

 

实际地看,地理上分散的泛珠三角,整合的硬件(交通)和软件(物流服务及方便物流的政策),都需要大力地拓展与改进。多年发展之后,珠三角地区的交通网络及物流体系有了不错的基础,但它跟八个省区的运输系统,量度、速度与稳定性依然颇低,流通并不畅顺,而网络里的仓库服务也有待改善。此外,各省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地方保护主义----包括各种的收费,海关报关程序不统一又增加了企业的运作困难和成本。

 

这些其实不单是泛珠三角的问题,而是中国整体的改革和发展的问题。泛珠三角之所以突出,是因为它目前的核心---广东与港澳特区,同十分外向型的经济,但其它省区却并非这样;要真正地发挥92的作用,视乎有效率的横向联系。反过来,作为国家的一个大区,内需将是经济的关键动力之一;当国际经济环境出现不利的变化时,也有另外的倚靠。故此,区域内部的整合和提升,非常重要。

 

搞好泛珠三角经济融合的硬件和软件,应该是利小我(泛珠三角)以及利大我(中国整体)的,无论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势是好还是坏。

 

 

 

(VIII) 结语

 

总的来说,经济全球化与区域性经济整合属于历史的大趋势,但非不可逆转,更不是成功的保证;而泛珠三角是中国经济组合的一个环节,亦是全经济的一个环节,故此应同时考虑内部提升和外在伸延。以泛珠三角的实况来看,目前整合程度不高也不平均,但有互补的潜质。如何处理好各个群聚及腹地的层次与结构,是须重视的课题。而拓展区域经济整合的硬件和软件,看来首要的任务。

 

完了。谢谢各位!